在拉萨八廓街的转经道上,五根矗立了数百年的经幡柱始终沉默地站着。五彩经幡在高原的风中猎猎作响,像无数双眼睛,凝视着来来往往的转经人。这些看似普通的木质立柱,藏着比八廓街的石板路更绵长的故事 —— 它们是历史的记事本,是信仰的坐标,更是藏地岁月里最鲜活的印记。
一、从 15 世纪的法会开始:经幡柱的 “出生证”
故事要从 600 多年前的一个黎明说起。1409 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决定在拉萨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宗教盛会 —— 传召大法会。这是一场为了弘扬佛法、凝聚信众的盛会,为了让法会更庄严,大师下令在八廓街周围竖立 15 根经幡柱。
如今,当年的 15 根柱子大多已在岁月中消逝,唯有东南角的 “夏迦仁达尔钦” 留存至今。它是现存最古老的一根,藏语里 “夏迦仁” 意为 “东方黎明”,因为它恰恰是在那个大法会的黎明时分竖起来的。更神奇的是,据说柱身里封藏着宗喀巴大师用过的手杖。几百年来,转经的信众路过这里,总会伸手轻轻触摸柱身,仿佛能透过木头感受到那位宗教大师的温度。
这便是经幡柱最初的使命:为重要的宗教仪式 “站岗”。后来,它们的意义渐渐延伸 —— 有的纪念战争胜利,有的见证盛世庆典,慢慢成了八廓街最忠实的 “历史见证官”。
二、每个名字里都藏着一段往事:经幡柱的 “姓名牌”
八廓街的经幡柱都有自己的藏语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值得细说的往事。
东北角的 “噶丹达尔钦” 最像一位 “战神”。17 世纪末,拉达克军队入侵西藏阿里,蒙古将领噶丹・才旺白桑带着藏蒙联军打了三年硬仗,终于把敌人赶了出去。为了记住这场胜利,人们在八廓街东北角立了这根柱子,用将军的名字 “噶丹” 命名。当地百姓还叫它 “噶丹疯幡”,因为传说将军作战时勇猛如狂飙,这柱子便也带着一股不屈的劲儿,在风中站得格外挺拔。
西南角的 “曲亚达尔钦” 则藏着一段 “智慧故事”。1634 年,西藏遭遇叛乱,首领固始汗用妙计平定了战乱,让藏地重归安宁。人们用 “曲亚” 为柱子命名,藏语里是 “良策” 的意思,算是给这位有勇有谋的首领 “点了个赞”。
南面的 “格桑达尔钦” 诞生在 1720 年,那一年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举行坐床典礼,藏地一片欢腾。“格桑” 寓意 “美好时代”,这根柱子便成了那个太平年月的 “纪念章”。
最年轻的是西北角的 “扎西达尔钦”,1986 年才立起来,“扎西” 是 “吉祥” 的意思。它像个晚辈,和几位 “老大哥” 并肩而立,告诉世人:经幡柱的故事,还在继续。
三、不只是 “柱子”:藏在经幡里的信仰密码
对信众来说,这些经幡柱从来不是冰冷的木头。它们是转经路上的 “灯塔”,是祈福的 “接力站”,更是连接凡人与信仰的 “桥梁”。
每天,转经的人群会沿着八廓街顺时针绕行,经过每根柱子时,有人会伸手摸一摸柱身,有人会低头默念经文,有人会把额头轻轻贴上去。老人们说,柱子里藏着 “加持力”,触摸它能带来平安。
每年藏历新年或萨嘎达瓦节,这里还会举行热闹的换幡仪式。僧人和信众一起取下旧经幡,换上崭新的五彩布幔 —— 蓝色代表天空,白色代表白云,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绿水,黄色代表大地。旧经幡不会被扔掉,信众们会小心翼翼地拾起碎片,带回家中供奉,或是系在山顶、湖边,让祝福随着风飘向更远的地方。
这就是经幡柱的魔力:它们见证过战争与和平,经历过岁月更迭,却始终和普通人的生活紧紧绑在一起。
站在八廓街的阳光下,看着经幡在风中舒展,听着转经筒转动的 “咕噜” 声,你会突然明白:这些柱子从来不是 “过去式”。15 世纪的黎明、17 世纪的战鼓、18 世纪的欢歌,还有今天信众指尖的温度,都被它们悄悄收进了年轮里。
它们是八廓街的 “老邻居”,是藏地的 “时光胶囊”,更是每个路过的人都能读懂的 —— 关于信仰与岁月的故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