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什伦布寺:日喀则的精神原乡与信仰史诗


引言:在扎什伦布的时光褶皱里
 
当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年楚河蜿蜒流过日喀则平原,一座赭红色的建筑群在尼玛山南麓拔地而起。扎什伦布寺的晨钟穿透晨雾时,转经道上的石板已被千万双鞋底磨得发亮。这座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寺」的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自1447年根敦朱巴(一世达赖)奠基以来,便成为后藏的精神坐标。从世界最大的铜铸强巴佛到五世班禅的金质灵塔,从措钦大殿的千年壁画到展佛节的巨型唐卡,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流淌着藏传佛教的智慧与慈悲,每一缕桑烟都凝结着高原子民的信仰与期待。
 
一、须弥胜境:寺院建筑的时空密码
 
1. 依山而建的信仰城邦
 
扎什伦布寺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群落随山势层层递进,从山脚的佛学院到山顶的甘丹颇章,形成「佛法从人间通往净土」的空间叙事:
 
- 山脚:烟火与修行的交织
四大学院(扎仑)分布于此,红墙白窗的僧舍鳞次栉比。清晨六点,措钦大殿的酥油灯次第亮起,学僧们捧着经筒鱼贯而入,辩论声此起彼伏——格鲁派「显密双修」的教育体系在此延续六百年,辩经场的石地上,还留有历代高僧叩首的凹痕。
- 山腰:神圣空间的核心演绎
措钦大殿(大经堂)是寺院的心脏,38根朱漆大柱支撑起480平方米的空间,柱身缠绕的哈达垂至地面,仿佛流动的白色河流。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像高6米,其眉间白毫镶嵌钻石,眼角微垂似含悲悯,据说开光时曾「自然流出甘露」。
- 山顶:王权与神权的双重凝视
甘丹颇章(兜率宫)曾是班禅处理政务的场所,二楼露台可俯瞰日喀则全城。站在此处,年楚河的绿洲如翡翠镶嵌在黄褐色的高原,远处的雪山群峰如莲花绽放,印证了「须弥山」(佛教宇宙中心)的选址隐喻。
 
2. 超越物理的象征主义
 
- 强巴佛殿:未来佛的垂直启示
走进高30米的强巴佛殿,仰头望去,佛像的足底几乎触及殿顶。这尊世界最大的铜铸强巴佛(未来佛),用黄铜23万斤、黄金6500两铸造,右手结施愿印,左手持摩尼宝,寓意「拔除苦难,赐予幸福」。佛殿的108扇窗户对应佛经中的108种烦恼,阳光透过窗棂在佛像上投下斑驳光影,仿佛在诉说「破执见性」的佛法真谛。
- 班禅灵塔群:肉身菩萨的物质超越
五世至十三世班禅的灵塔集中于「释颂南捷」和「扎什南捷」灵塔殿:
- 五世班禅灵塔:高11米,耗费黄金279公斤、白银3318公斤,镶嵌钻石、珍珠、珊瑚等珠宝1.4万颗,塔内供奉着班禅的真身舍利和宗喀巴大师的头发;
- 十世班禅灵塔:采用「坛城」造型,塔基四周浮雕佛教故事,塔瓶内藏有释迦牟尼佛牙、《甘珠尔》经全集,其鎏金塔刹高达3米,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
这些灵塔不仅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信仰的物质载体,更集藏地工艺之大成——塔身上的掐丝珐琅、錾花鎏金、宝石镶嵌,皆出自后藏工匠之手,单是五世班禅灵塔的宝石镶嵌就耗时4年完成。
 
3. 建筑材料的神圣隐喻
 
扎什伦布寺的外墙采用「边玛墙」工艺:将西藏特有的边玛草(红柳)晒干后捆扎成小捆,染色后层层叠压,再用木钉固定。这种材料不仅减轻墙体重量,更象征「佛法如草,生生不息」。寺内的经堂梁柱皆绘有「六字真言」和莲花图案,木材取自喜马拉雅山麓的柏木,自带天然木香,与酥油灯的气息混合,形成独特的「扎什伦布香氛」。
 
二、视觉史诗:壁画与造像的精神解码
 
1. 措钦大殿的千年画廊
 
大殿内的壁画堪称「后藏艺术的百科全书」:
 
- 《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采用「连环画」形式,从摩耶夫人受孕到佛陀涅槃,共98幅,细节处可见古代西藏的服饰、建筑、市井生活;
- 《十六罗汉显圣图》:罗汉们或骑狮踏象,或手捧经卷,背景中出现阿拉伯商船、汉地亭台,印证了古格王国时期的文明交流;
- 《地狱变相图》:以青灰色调描绘刀山、油锅、拔舌等场景,与殿内的佛像形成「苦-乐」「迷-悟」的辩证叙事。
 
2. 密宗殿的神秘宇宙
 
在阿巴扎仓(密宗学院)的经堂内,壁画以暗红色为基调,描绘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等忿怒尊。这些造像多呈「双身像」(佛与明妃相拥),实则象征「智慧与方便」的不二法门。壁画边缘的装饰图案如「六庄严」(印度六位佛学大师)、「四本尊」(密宗四大主神),皆严格遵循《造像度量经》,误差不超过毫米。
 
3. 佛造像的地域美学
 
扎什伦布寺的佛像融合了藏、汉、尼泊尔三种风格:
 
- 藏式风骨:菩萨像面庞圆润,鼻梁高挺,衣纹如刀刻般简练,如措钦大殿的「八大菩萨」立像,身高均超4米,体态健硕如高原牧民;
- 汉地元素:部分罗汉像身着交领汉服,手持团扇、如意,眉眼细长如江南士人,明显受明代宫廷造像影响;
- 尼泊尔技艺:密宗殿的度母像腰肢纤细,佩戴璎珞环钏,姿态婀娜如印度药叉女,其背光的火焰纹雕刻技法源自加德满都河谷。
 
三、活的信仰:从转经道到展佛节的日常神性
 
1. 转经道:脚步丈量的精神地图
 
环绕寺院的外转经道(林廓)全长3公里,由青石板铺就。清晨七点,第一缕阳光掠过尼玛山时,转经人群已如洪流:
 
- 老者:手持玛尼轮,每走三步轻触石板,口中念诵「嗡嘛呢叭咪吽」,皱纹里嵌着高原红;
- 母亲:背着襁褓中的婴儿,腰间挂着奶瓶,转经途中不时停下哺乳,将信仰融入育儿日常;
- 朝圣者:来自青海的信徒五体投地,额头触地时发出「咚」的声响,随身带着测量步数的计数器,每完成一圈便在玛尼堆上添一块刻有经文的石头。
转至后山时,视野突然开阔:日喀则新城的楼房与老城的藏式民居错落分布,年楚河如银链缠绕绿洲,远处的夏鲁寺(元代建筑)宛如微型布达拉宫,印证着「后藏粮仓」的富庶。
 
2. 展佛节:唐卡与雪山的年度对话
 
藏历四月十五日(公历6月中旬)的展佛节,是扎什伦布寺最盛大的宗教仪式:
 
- 前夜准备:凌晨三点,僧人用牦牛驮着巨幅唐卡(长38米、宽28米)登上展佛台,唐卡由300名工匠耗时一年绘制,颜料采用金箔、绿松石、朱砂,画面为「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强巴佛);
- 日出时刻:桑烟升起,法号齐鸣,唐卡随绳索缓缓展开,阳光恰好照亮释迦牟尼的面部。信徒们抛洒龙达(风马旗),空中顿时飘满五色经幡,如彩虹笼罩寺院;
- 信仰狂欢:展佛台下,喇嘛分发「朵玛」(供品),信徒们争相触摸唐卡边缘,传说可消除业障。来自阿里的驮队带来风干肉,日喀则的商户支起甜茶摊,整个山脚变成「信仰与生活」的交融场。
 
3. 辩经时刻:智慧的火花四溅
 
下午三点,扎仓前的辩经场准时开始:
 
- 形式之美:提问者单手持经筒,身体后倾,突然向前跨步,以手击掌发出脆响,象征「以智慧之手驱散无明」;应答者双腿盘坐,双手合十,若被问倒则需脱帽致意;
- 内容之深:辩题涉及《释量论》《俱舍论》等经典,如「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隐喻阐释,「轮回是否有始」的哲学思辨,往往持续数小时,围观者中不乏从拉萨、西宁专程赶来的学僧。
 
四、历史回声:班禅驻锡地的政教传奇
 
1. 从达赖奠基到班禅驻锡
 
1447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根敦朱巴(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在日喀则建寺,最初名为「康建曲培」(雪域兴佛)。1645年,固始汗(和硕特部首领)赠给四世班禅「班禅博克多」称号,扎什伦布寺成为班禅的驻锡地,从此形成「达赖驻前藏,班禅驻后藏」的政教格局。
 
- 五世班禅的中兴: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赐金册金印,确立其宗教领袖地位。五世班禅主持扩建扎什伦布寺,新建灵塔殿、佛学院,奠定今日规模;
- 十世班禅的家国情怀:1951年,十世班禅致电中央人民政府,拥护《十七条协议》,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奔走一生,其灵塔殿内至今陈列着他用过的眼镜和钢笔。
 
2. 作为文化枢纽的寺院
 
扎什伦布寺不仅是宗教中心,更是后藏的文化枢纽:
 
- 医学传承:寺内的「曼巴扎仓」(医学院)开设藏医课程,沿用《四部医典》教学,保存着古代藏医手术器械(如骨锯、放血刀);
- 天文历法:「时轮扎仓」(时轮学院)负责推算藏历,其编制的《藏历历书》精准预测日食、月食,曾用于指导农耕;
- 艺术教育:寺院附属的「雪堆白」作坊培养金属锻造、唐卡绘制、雕塑等工匠,其作品远销尼泊尔、不丹,成为「后藏工艺」的金字招牌。
 
3. 外交史上的寺院角色
 
1779年,六世班禅经扎什伦布寺启程,前往承德避暑山庄为乾隆皇帝祝寿,成为汉藏交流的佳话。寺内至今保存着乾隆赠送的「吉祥天母」鎏金铜像,像座刻有满、汉、藏、蒙四种文字。1954年,十四世达赖与十世班禅从这里出发,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留下「民族团结重于泰山」的历史影像。
 
五、朝圣启示:在扎什伦布遇见信仰的多元面孔
 
1.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场域
 
在扎什伦布寺的「佛事用品商店」,可以看到有趣的文化混搭:货架上既有藏香、酥油灯、转经筒等传统物品,也有USB充电式玛尼轮、太阳能经幡等现代改良品。一位年轻僧人正在用手机拍摄强巴佛殿的VR素材,他说:「佛法如阳光,能照进任何时代的窗户。」
 
2. 沉默的修持者
 
在后山的闭关房外,偶遇一位闭关三年的僧人。他隔着木门递出一张纸条,上面用藏文写着:「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门上的小窗里伸出一盆绿萝,叶片上凝结着水珠——在这个氧气含量仅为平原60%的高处,植物的生机成为修行者与自然对话的媒介。
 
3. 平凡中的神圣性
 
傍晚时分,扎什伦布寺的僧人开始打扫庭院。一位老僧弯腰捡起一片落叶,放进随身携带的布袋——后来得知,这些落叶会被晒干磨成粉末,用于绘制坛城沙画。在他看来,每一片叶子都是佛的示现,正如寺内楹联所写:「风幡不动心自动,心若动时万物动。」
 
结语:当桑烟升起时
 
离开扎什伦布寺的清晨,年楚河的薄雾尚未散去。转经道上,一位母亲正在教孩子念诵六字真言,孩子奶声奶气的声音混着铜铃的清响,在晨光中轻轻摇晃。回望寺院,强巴佛殿的金顶正在云层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真正的信仰,从来不是远在云端的仰望,而是脚踩大地的践行,是日复一日的念诵与擦拭,是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神圣的仪式。
 
在这个物质高速流转的时代,扎什伦布寺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信仰的多重光谱——它是建筑、是艺术、是历史,更是活着的精神生态。当我们在强巴佛的微笑里看见未来,在班禅灵塔的光芒中照见过去,在转经道的石板上丈量现在,终会明白:所谓朝圣,不过是让脚步慢下来,让心安静下来,在须弥芥子间,遇见真正的自己。
 
Tips:扎什伦布寺深度游览指南
 
- 最佳季节:4-6月(展佛节)、9-10月(秋色与法会),避开7-8月雨季(山路泥泞);
- 参观路线:
1. 措钦大殿(感受千年经堂气场)→ 2. 强巴佛殿(仰望世界最大铜佛)→ 3. 班禅灵塔殿(见证藏地工艺巅峰)→ 4. 四大扎仓(探秘学僧修行日常)→ 5. 甘丹颇章(俯瞰日喀则全景)→ 6. 外转经道(跟随当地人体验转经);
- 隐藏体验:
- 清晨6:30参加措钦大殿的早课,听僧人集体诵经(可随喜供养,获赠青稞粒);
- 每周三下午在辩经场观看辩经,结束后可向僧人请教(建议用简单藏语问候「扎西德勒」);
- 文化禁忌:
- 殿堂内禁止拍照、录像,关闭手机闪光灯;
- 忌穿短裤、短裙进入,需脱帽摘墨镜;
- 遇僧人需侧身让路,避免触碰其袈裟;
- 周边联动:
- 日喀则博物馆(了解后藏历史,免费开放);
- 夏鲁寺(元代汉藏合璧建筑,距市区30公里);
- 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从日喀则出发,车程约8小时,可结合扎寺行程规划「神山圣寺之旅」)。
 
(全文约5300字,图片建议:开篇插入扎什伦布寺全景,建筑部分配强巴佛殿内部、班禅灵塔特写,文化活动选展佛节唐卡展开瞬间、辩经场景,结语配转经道母子剪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2025年边防证办理全攻略:政策解析与实操指南

一、边防证办理的基本认知   (一)边防证的定义与作用   边防证,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是中国公民前往边境管理区的合法通行凭证。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边防证的核发属于行政许可事项,旨在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秩序 。其作用类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