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八廓街时,东南角那根最粗壮的经幡柱总会先被照亮。藏语里它叫 “夏迦仁达尔钦”,经幡在晨光中舒展的样子,像极了六百年前那个黎明,它第一次站在这里的模样。作为八廓街现存最老的经幡柱,它的每一道木纹里,都藏着藏传佛教史上最动人的开篇故事。
从一场大法会开始的传奇
1409 年的拉萨,宗教的空气正经历一场革新。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决定在大昭寺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 “传召大法会”—— 这是他为了重振佛法、规范仪轨而发起的盛事,来自各地的僧侣和信众挤满了拉萨的街巷。
为了让这场法会更显庄严,宗喀巴下令围绕八廓街竖立 15 根经幡柱,用飘扬的经文向天地传递信仰的声音。其中一根被立在了东南角,竖起的那一刻,恰好是黎明破晓时分,东方的天空正泛起鱼肚白。僧侣们说,这是 “晨光先照的圣柱”,后来便有了 “夏迦仁” 这个名字 —— 藏语里,“夏迦” 就是 “东方”,“仁” 代表 “黎明”,合起来便是 “东方黎明之柱”。
六百年风风雨雨过去,当年的 15 根经幡柱大多在岁月里消失了,唯有这根夏迦仁达尔钦留存至今。它就像一位活态的历史见证者,看着八廓街的转经道从土路变成石板路,看着信徒的衣袍从氆氇换成藏装,却始终站在原地,守着最初的使命。
柱心藏着的 “精神密码”
老拉萨人都知道,这根经幡柱的特别之处,不止在于它的年龄。据说当年宗喀巴大师在八廓街筹备法会时,常在此地搭帐休息,法会结束后,他把自己随身的手杖封藏在了柱体内部。
这根手杖可不是普通物件 —— 宗喀巴用它指点过经文,也用它为弟子们加持。藏在柱心后,整根经幡柱仿佛有了 “灵性”。直到今天,转经的信众路过时,总会伸手摸一摸柱身的包浆,有人说能感受到 “大师的温度”,有人说指尖能触到 “微微的震动”。其实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六百年的抚摸让松木表面变得温润如玉,阳光照上去能看到一层淡淡的光泽,像裹了层蜜糖。
柱顶的经幡也有讲究。每年更换时,必须选用山南产的优质棉布,五种颜色按 “蓝白红绿黄” 的顺序排列,分别对应天空、白云、火焰、绿水和大地。信众们相信,这些经幡上的经文会随着风的吹动,把宗喀巴的智慧和祝福送到每个角落。
活在当下的 “黎明之约”
如今的夏迦仁达尔钦,依然是八廓街转经道上最热闹的节点之一。每天清晨,第一拨转经的老人会先绕着它顺时针走三圈,嘴里念着 “嗡嘛呢叭咪吽”,仿佛在和六百年前的黎明对话。
藏历新年和萨嘎达瓦节时,这里会举行隆重的换幡仪式。僧人会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地取下旧经幡,再将新幡一层层系紧。那些被换下的旧幡碎片,立刻会被信众们争抢 —— 在大家心里,这是沾了 “大师气息” 的圣物,带回家挂在门楣上,能保佑一年平安。
有次问一位守着经幡柱的老阿妈:“您知道这柱子为什么这么重要吗?” 她笑着指了指东方:“太阳每天从这里升起,就像佛法永远不会熄灭。宗喀巴大师立这根柱子时,肯定是想告诉我们,只要心里有光,黎明就会一直来。”
确实,当晨光再次洒满八廓街,夏迦仁达尔钦的经幡又在风中扬起。它的故事,从来不是过去的传说,而是每个黎明都在续写的信仰篇章 —— 就像那藏在柱心的手杖,看似沉默,却始终在为这片土地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